昨天在报纸上看到权文斌背母上大学这篇文章,很的感动.一个22岁的学生,要背负家庭的重担,还要继续自己的学业.
这几天,宜昌,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,被一个叫权文斌的陕西小伙子感动了。作为贫困家庭的长子,在母亲突遭车祸后,挺身面对,背着母亲到宜昌上大学,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继续完成学业(见近期三峡晚报连续报道)。
在三峡晚报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,权文斌的经济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,他的母亲也住进了博爱医院,将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。可以认为,这是新闻人物、媒体和广大受众的一次良好互动,效应极佳:媒体提升了影响力;新闻人物经过媒体关注改善了处境;市民们则更深刻地理解了一种精神。
权文斌为什么让人感动?许多解读都提到了“孝”字,这自然是不错的,在传统孝道几经妖魔化的语境中,权文斌逆势而行,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“孝”的意义。同时我又觉得,仅仅从“孝”的角度看权文斌又是相当不够的。权文斌在接踵而至的关爱面前,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:这是我的责任!“责任”其实比“孝”字更能代表权文斌身上的那种精神。在这个社会上,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,父母有父母的责任,儿女有儿女的责任,公民有公民的责任,……是逃避责任还是勇于承担责任,这是检验你是不是一个大写的人的重要标准。
“坚韧”是我们理解权文斌的第二个关键词。在一时一地履行责任,常常并不困难,困难的是你坚持不懈,而像权文斌这样,履行责任是要在很长的时段里,要去对付各种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,这就太不容易了。
“自强”是我们理解权文斌的第三个关键词。虽然遭遇到那么多困难,但在相关报道中,我们没有看到权文斌怨天尤人,而是乐观自信,积极争取去改变自己的命运。苦难是一座大学,更是一个天然的考题,权文斌回答得很好,在他身上,诠释着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精神。由此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,这个质朴、坚韧而又阳光的年轻人,定会有他的美好未来。
洪战辉曾经感动中国,而就在身边,权文斌又让我们深深地感动。感动之后应该做些什么,可以做些什么,这对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来说,应该是不言而喻的。